我要报名 采购信息 人才招聘 志愿者招募

您当前位置:福州科技馆 > 展馆动态

历史的长河上,人类有哪些方法和方案应对流行病 (转载自中国科普网)

发布时间:2020-05-29 00:00:00

      传染病作为一种具有传染性质的疾病,致病的病原体可以是寄生虫,细菌,也可以是病毒和其它微生物。虽然某些微生物表现出依附于人或其它生物体而生存的表象,但究其生存历史其实远远久于人类。因此可以说,从人类文明形成之日起,传染病就一直伴其左右,并在人类的进化中不断变化,花样繁多,层出不穷。传染病抗疫史几乎覆盖了从古代到现代人类疾病的大半江山。那么,历史的长河上,人类有哪些方法和方案应对流行病?

  疑似病例隔离——人类早期抗疫实践

  在人类文明史的早期阶段,由于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不足,人们无法确定传染病是具有传染性的。第一个明确定义传染性疾病其传染性的人,是一千多年前的伊斯兰世界医学家伊本西那,他发现隔离能够防止传染病的蔓延,以及某种受污染的体液具有传染性。但由于科技水平的匮乏,当时他并没有能够找出致病的直接原因。

  除此之外,虽然古人的很多抗疫举措纯粹来自于经验积累,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但这些举措中的很多案例已经有了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缩影。例如,中国晋朝时就有了对疑似传染病患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的相关记载。《晋书·王廙传》中有如下内容:“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也就是说对于自身未染病的官员,如果家中亲属有感染者,在一定期限内仍不得入宫。虽然晋书是唐代编纂,但鉴于其官方正史的属性,上述记载应当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

  显微镜帮助人类打开微生物世界大门

  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真正的病原体,是在十七世纪,荷兰科学家安东尼?凡?列文虎克借助自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由此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很显然,科技的进步打开了人类了解微生物的视野。

  1674年,他经由手工自制的显微镜,首先观察到湖水中的单细胞生物。此外,他也是最早纪录观察肌纤维、细菌、精虫以及微血管中血流的科学家。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观察了自己的精液,从中发现精细胞,他自认这是他生涯中的重大发现。他陆续观察了两栖类、软体动物、鸟类、鱼类与哺乳动物的精细胞,获得一个新结论,受精是在精细胞穿进卵中时发生的。

  列文虎克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并未引发当时人们的重视,他去世后,因无人追随其研究,微生物学进入黑暗时期。当时的人们对微生物学兴趣降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缺少学习微生物的技术(据信这与列文虎克一直不对外公开显微镜制造秘密有关);大多数人相信微生物仅仅是稀奇而偶发的,对社会的影响极微或无影响。

  微生物被认证为“元凶”,消毒技术走上历史舞台

  不过,仍然有很多的学者乃至微生物爱好者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此后200多年中,人们不断观察并根据微生物的形态将它们分门别类。到19世纪中期,那位拿放大镜观察饭菜的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和德国科学家柯赫,开始研究微生物的生理学。他们终于发现,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是微生物。此外,他们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微生物研究技术。苏格兰外科医生李斯特受到了巴斯德的启发,用石炭酸水对病人伤口消毒,结果由细菌感染引发的术后感染真的被治好了。

  巴斯德等人的研究成果,令人类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质量提升。一系列与微生物有关的技术进步也正式进入人类视野,如巴斯德发明的“巴氏灭菌”法,直到今天仍然被用于各种食物和饮料上。

  除了发明防止红酒变酸的方法之外,巴斯德也找到了导致蚕生病的原因。他的研究成果捍卫法国在丝织产业与时尚工业的优势地位,这又是一桩足以令全法国人向他致敬的杰出成就。他接着将研究范围拓展到家禽、家畜与人类疾病作用的方式,更透过研究证实疫苗的功效。巴斯德的另一功绩在于狂犬病疫苗的成功研制。他于1881年着手研究狂犬病,1885年研制出减毒狂犬病疫苗。到19世纪末,巴斯德已经是世界范围内的知识英雄。

  此外,德国科学家科赫,首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它们都是极具传染性的病原体细菌,并提出了“科赫法则”作为判定传染病病原体的理论方针。科赫也因结核病的研究获得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传染病研究的先驱。至此,“传染病”这一概念才真正走进人类的文明史。

  人痘和牛痘,古代的“疫苗”

  公元前400年左右,中国古人率先发明用天花病人的痘痂(人痘)给健康人接种的方法,做到了主动预防病原的感染,在免疫的历史上迈出了开创的第一步。 “人痘接种术”作为预防天花的手段,具体来说就是首先提取天花患者痘疮中的脓浆,再割破受种者的皮肤,将浓浆埋入其下,使之产生免疫力,以预防天花。

  显然,人痘法存在严重缺点,因为受接种的人将被真正的天花传染(即便并非情况更加严重的肺部吸入),故此有很大机会患病甚至死亡,危险性甚高。此外,人痘的培育方法、接种量等等,完完全全来源于经验,想必接种失败和不慎引起感染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即便如此,人痘接种法仍然保护了人类两千多年,并且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詹纳偶然发现挤牛奶的女工似乎很少有感染天花的病例。经过研究之后,他发现牛只会感染一种与天花类似疾病,身上长出与天花痘疮类似的“牛痘”。而挤奶女工挤压受感染牛乳房后,也会感染牛痘,出现与牛类似的皮肤痘疮症状。这种症状会很快消失,几乎不具有任何危险性。而最神奇的是,挤奶女工们之后不仅不会再次感染牛痘,连天花也无法侵染她们。

  爱德华·詹纳此后致力于研发牛痘接种法,他将含有牛痘的溶液涂在健康人的伤口上,便会令他们对天花产生免疫力。爱德华·詹纳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比传统“人痘接种术”更安全,因而被各国广泛采用。

  到1980年5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地球上的人类已免于天花疾病,天花已在地球上被灭绝”为止,这种疾病在历史上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但人痘和牛痘这些传统的抗疫手段,无疑为黑暗中的人类带来了一线希望。牛痘在欧洲和美洲的广泛推广更是在历史上避免了数次天花大流行的发生,说全人类因此获益完全算不上夸张。

  由此可见,古代历史上的抗疫成就虽然难以称得上是功绩显赫,但正是他们为后人提供的有益经验和启示,才让人类逐渐摆脱传染病的侵袭成为现实。

  审核专家:金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副研究员